行业资讯 分类
味探中国——成都昭觉寺发布日期:2025-09-25 浏览次数:

位于成都成华区青龙街道的昭觉寺,始建于唐贞观年间(627-649 年),初名 “建元寺”,唐宣宗时赐名 “昭觉”,历经宋元战火,明崇祯年间由高僧破山禅师重建,清康熙年间扩建为 “川西第一禅林”,与文殊院并称 “成都两大禅院”。这座占地 120 余亩的古刹,以 “殿宇恢弘、古木参天” 闻名,寺内藏有唐代玄奘法师顶骨舍利(与文殊院舍利同源)、宋代木雕观音、明代铜佛等珍贵文物,更有千年古银杏、黄葛树构成的 “禅林秘境”,历代高僧如圆悟克勤、丈雪通醉曾在此驻锡弘法,奠定其 “禅茶一味、食禅同源” 的文化根基。不同于文殊院的市井相邻,昭觉寺背靠青龙山,前临东风渠,天然的 “山林环绕” 格局,让其素食文化自诞生起便带着 “山野清趣” 的特质。


素食源流:从山林禅食到川西风味的演进

唐代至明清:山林戒律下的 “素朴禅食”

昭觉寺素食的起源,与唐代佛教 “农禅并重” 的传统深度绑定。早期僧众遵循 “一日两餐、过午不食” 的戒律,食材均取自寺内 “禅菜园”—— 利用青龙山的坡地种植萝卜、白菜、冬瓜等耐储蔬菜,辅以周边山林采撷的菌菇(如鸡枞、竹荪)、野菜(如马齿苋、蒲公英),烹饪上严格遵循 “三无原则”:无荤腥、无五辛(葱、蒜、韭等)、无重味,仅以寺内自制的黄豆酱、花椒油调味,追求 “食材本味”。明代破山禅师主持期间,更将 “采茶、种菜” 纳入禅修日常,形成 “晨起摘菜、午间烹食、暮时品茶” 的生活节奏,此时的素斋多为 “一菜一汤一饭” 的简餐形式,如 “清炒时蔬”“菌菇豆腐汤”“糙米饭”,核心是 “果腹养身、助修禅心”,无任何仿荤元素,尽显山林禅食的清简本质。


民国至新中国:川西风味融入的 “仿荤萌芽”

民国时期,昭觉寺因地处成都北郊,成为信众踏青、禅修的热门场所,为满足访客需求,寺内开始提供 “结缘素斋”,首次打破 “僧众专属” 的局限。这一阶段的素食,开始融入川西民间饮食特色 —— 借鉴川菜 “重调味、讲口感” 的特点,用本地盛产的魔芋、大豆制品模拟荤食口感,形成早期仿荤菜雏形。比如 “素烧白”,以冬瓜切片替代五花肉,中间夹入宜宾芽菜,用豆瓣酱、酱油调味后蒸制,入口软糯咸香,形似传统烧白;“素回锅肉” 则用卤制后的豆腐干切片,搭配青椒、蒜苗爆炒,复刻川菜回锅肉的 “焦香微辣”,这种 “以素仿荤” 的创新,既符合佛教戒律,又贴合川人 “无辣不欢” 的口味,成为当时成都北郊 “必尝素味”。新中国成立后,昭觉寺正式开设 “素食堂”,面向公众开放,菜品数量从早期的 10 余种增至 30 余种,新增 “素麻婆豆腐”“素粉蒸肉” 等经典川味素斋,其中 “素麻婆豆腐” 用嫩豆腐搭配香菇末、豆瓣酱,麻辣鲜香,一度成为成都 “素食名片”。


当代创新:以 “川西食材” 为核的素斋革新

菜品技法:仿荤精进与本味升级的 “双向突破”

不同于文殊院的 “都市化创新”,昭觉寺素食的核心竞争力在于 “地域食材 + 非遗技艺” 的深度融合,既保留山林禅食的本味,又延续川西风味的灵魂。


仿荤菜:从 “形似” 到 “神似” 的川西特色升级

当代昭觉寺素斋的仿荤菜,已形成 “以川西食材为基、以川菜技法为魂” 的独特体系,招牌菜品均围绕本地食材展开:

素烤鸭:选用成都新津产的 “大魔芋”,经 “泡、煮、压、烤” 四步工艺处理 —— 先将魔芋泡入花椒水去涩,再用鸡汤煮至入味,压制成鸭形后刷上麦芽糖,放入果木炭火烤至外皮酥脆,切片后搭配薄饼、甜面酱,入口有鸭肉的 “焦香感”,却无油腻感,其中 “果木炭烤” 技法源自川西民间 “烤鸭子” 工艺,是昭觉寺素食的 “非遗级” 创新;

素脑花:以都江堰产的 “嫩豆腐” 为原料,加入香菇汁、淀粉搅拌成糊状,倒入模具蒸制后,用红油、花椒、蒜末调味,口感嫩滑如脑花,辣度适中,完美复刻川菜 “麻辣脑花” 的风味,却更显清爽;

素排骨:用本地黄豆制成的 “蛋白肉” 包裹红薯泥,捏成排骨形状,裹上面包糠炸至金黄,搭配糖醋汁,外酥里糯,酸甜可口,借鉴了川西 “糖醋排骨” 的做法,却用红薯泥替代了排骨的油脂感。

本味菜:山林食材的 “现摘现烹” 与健康升级

依托青龙山的地理优势,昭觉寺重启 “禅菜园”,并与周边农户合作建立 “有机食材基地”,主打 “时令食材、现摘现烹”,推出一系列凸显 “山野本味” 的创新菜:

青龙山菌煲:选用当天采撷的鸡枞、牛肝菌、羊肚菌(雨季)或香菇、平菇(旱季),搭配寺内自制的老豆腐,用山泉水慢炖 2 小时,不添加任何味精、鸡精,仅以盐调味,汤鲜味浓,尽显山林菌菇的鲜美;

凉拌野菜拼盘:春季选用马齿苋、清明菜、蒲公英,夏季用空心菜、紫苏叶,秋季用蕨菜、野菊花,冬季用萝卜缨、香菜,均以 “开水焯烫 + 香油、醋、花椒调味” 的简单做法,保留野菜的脆嫩与清香,是 “解腻开胃” 的必点菜品;

青豆泥甜汤:用成都双流产的青豌豆磨成泥,加入银耳、莲子、冰糖慢煮,口感绵密,甜而不腻,既保留川西民间 “豌豆羹” 的传统,又加入银耳提升养生价值,适合餐后食用。


形式创新:场景化与功能化的 “素斋新体验”

场景化:从 “食堂” 到 “禅意空间” 的升级

2018 年,昭觉寺对素食堂进行改造,更名为 “昭觉素苑”,分为 “禅林堂”“山味阁” 两个区域:

“禅林堂” 主打 “沉浸式禅食体验”:采用原木桌椅、竹帘隔断,墙面悬挂禅意书画,食客需脱鞋入内,用餐前有僧人引导 “静心 3 分钟”,菜品以 “分餐制” 呈现,如 “一碟时蔬、一碗菌汤、一份糙米饭、一块素点心”,搭配寺内自制的禅茶,强调 “慢食、专注”,适合禅修、静心的访客;

“山味阁” 则面向大众游客,采用 “自选式” 用餐模式,提供 50 余种菜品,涵盖热菜、凉菜、小吃、汤品,人均消费 58 元,既有 “素烤鸭”“素脑花” 等招牌仿荤菜,也有 “红糖糍粑”“豌豆凉粉” 等川西特色小吃,用餐环境融入山林元素 —— 窗外是古银杏,桌旁摆有小型盆栽,让食客在 “吃素” 的同时感受 “山林氛围”。

功能化:针对不同人群的 “定制素斋”

结合当代人健康需求,昭觉寺素苑联合成都中医药大学营养师,推出三大 “功能型素斋套餐”,打破传统素斋 “单一化” 局限:

禅修养生套餐:针对长期禅修或注重养生的人群,包含 “糙米饭 + 清炒时蔬 + 菌菇汤 + 凉拌野菜”,低油低盐,富含膳食纤维与植物蛋白,搭配 “枸杞菊花茶”,主打 “清肠养身”;

减脂轻食套餐:面向年轻人,采用 “杂粮饭(糙米 + 藜麦)+ 烤蔬菜(西兰花、胡萝卜、南瓜)+ 鹰嘴豆沙拉 + 无糖豆浆” 的组合,热量控制在 300 大卡以内,口感清爽,不添加任何油炸、红烧类菜品;

亲子欢乐套餐:针对家庭游客,将菜品 “童趣化”,如 “素排骨” 做成卡通形状,“豆腐汤” 加入彩色蔬菜丁,搭配 “水果拼盘”,既满足孩子的口味,又传递 “健康饮食” 理念,套餐内还附赠 “禅意小玩具”(如木质陀螺),增强亲子互动。


文化延伸:从 “吃素” 到 “禅意生活” 的拓展

昭觉寺素食的创新,并未停留在 “菜品” 层面,而是延伸为 “饮食 + 文化 + 体验” 的综合体系,形成独特的 “素斋文化 IP”:

禅茶素斋体验日:每月农历初一、十五,昭觉寺会举办 “禅茶素斋会”,访客可参与 “采茶(寺内茶园)— 制茶(学习炒茶技艺)— 烹斋(跟着僧人学做素斋)— 品茶(搭配素点心)” 的完整流程,其中 “烹斋” 环节由寺内资深厨师指导,教授 “清炒时蔬”“菌菇汤” 等简单素斋的做法,让访客将 “禅食理念” 带回家。

素食文创产品:针对游客需求,开发 “昭觉素味” 文创礼盒,包含寺内自制的 “素肉酱”(用香菇、大豆制成,可拌面、夹馍)、“禅茶饼干”(以面粉、茶叶、芝麻为原料,无添加蔗糖)、“菌菇干货包”(精选青龙山产的香菇、竹荪),包装设计采用古银杏、禅院等元素,既具实用性,又有纪念意义,成为成都 “伴手礼新选择”。

环保理念融入:在素食运营中践行 “惜福、环保” 的禅意理念 —— 用餐采用 “自助取餐、按需取用” 模式,杜绝浪费;餐具均为可降解的玉米淀粉制品或陶瓷餐具(拒绝一次性塑料);厨余垃圾统一回收,用于寺内菜园的堆肥,形成 “种植 — 烹饪 — 堆肥 — 再种植” 的循环体系,让 “素食” 成为 “环保生活” 的载体。


素韵传承:坚守与创新的平衡之道

昭觉寺素食的创新,始终未脱离 “禅食” 的核心本质:食材上,坚持 “优先本地、当季”,如春季必用青龙山的春笋、夏季主打都江堰的豆腐、秋季选用新津的魔芋、冬季依赖寺内储存的萝卜、白菜,拒绝反季节食材;烹饪上,保留 “少油、少盐、少糖” 的禅食原则,即使是仿荤菜,也避免过度油炸、重辣,如 “素烤鸭” 虽用炭火烤,但仅刷少量麦芽糖,确保健康;文化上,延续 “惜福” 理念,在餐厅墙面张贴 “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” 的标语,服务员会提醒访客 “按需取餐”,这些 “坚守” 让其素食始终带着 “禅意温度”。

如今的昭觉寺素食,已从 “僧众简餐” 发展为 “川西禅食文化的代表”—— 老人在此寻得 “儿时的川西素味”,年轻人在此体验 “慢食禅意”,游客在此感受 “山林素韵”。正如寺内那棵千年古银杏,扎根于青龙山的土壤,却随时代生长出新的枝芽,昭觉寺素食也在 “传统与创新” 的平衡中,让 “禅食文化” 焕发新的生命力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