行业资讯 分类
味探中国——合肥明教寺发布日期:2025-11-07 浏览次数:

明教寺全称 “明教禅寺”,核心坐标位于合肥市庐阳区淮河路步行街东段(明教寺巷 1 号),地处合肥老城核心区,东距逍遥津公园约 800 米,西临淮河路步行街商圈,北接宿州路,南靠长江中路,是合肥市区现存最古老的佛教寺院,也是唯一依托三国遗迹(曹操点将台)修建的寺院。寺院占地约 4000 平方米,现存建筑沿 “三国古台”(高约 5 米,台基为汉代夯土结构,即 “曹操点将台” 遗址)分层布局:

下层(古台基座):山门(门楣悬 “明教禅寺” 匾额,为当代书法家赵朴初题写)、天王殿,古台西侧保留 “曹操点将台” 碑刻(清代同治年间立);

中层(古台台面):大雄宝殿(高 15 米,内供释迦牟尼佛坐像,殿内梁架保留明代修缮痕迹)、观音殿,台面西侧设 “点将台遗址展厅”(展陈三国兵器复制品、古台夯土标本);

上层(古台东侧):素斋堂 “明教素苑” 与禅修院,素斋堂窗外可俯瞰淮河路步行街与逍遥津公园,兼具 “古台景观” 与 “城市视野”;

寺院 1983 年被列为全国重点佛教寺院,2001 年 “明教寺古建筑群” 被列为安徽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,其 “三国古台 + 佛教寺院” 的复合属性,在全国寺院中独树一帜。


历史沿革:从三国点将台到禅宗古刹

明教寺的历史深度绑定 “合肥三国文化”,核心脉络清晰且有《合肥府志》《明教寺重修碑记》佐证:

三国至南朝:古台奠基与寺院初创(208 年 - 557 年):

东汉建安十三年(208 年),曹操统一北方后,在合肥筑 “教弩台”(即现存古台),用于训练士兵射箭,史称 “曹操点将台”;南朝梁天监年间(502-519 年),佛教传入合肥,僧人在教弩台旧址建 “铁佛寺”,为明教寺雏形,当时斋食仅为僧众日常简餐,以 “粥、饭、野菜” 为主。

唐代至宋代:禅宗兴盛与寺院更名(618 年 - 1279 年):

唐代贞观年间(627-649 年),高僧法藏禅师驻锡铁佛寺,改建寺院并弘扬禅宗 “临济宗”,素食形成 “净素” 传统,《合肥府志》记载 “教弩台寺斋食,以巢湖菱藕、江淮笋干为珍,香客日众”;北宋崇宁年间(1102-1106 年),寺院因信奉 “明教”(非武侠小说中的明教,实为佛教分支 “摩尼教” 本土化称呼,后回归禅宗),更名 “明教寺”,南宋时期,寺院因战乱损毁,仅存古台与大雄宝殿。

明清至近代:修缮与波折(1368 年 - 1949 年):

明代洪武年间,僧人悟真重修明教寺,恢复素斋堂;清代康熙、乾隆年间多次修缮,康熙御题 “庐州第一寺” 匾额(现存大雄宝殿);1937 年抗日战争期间,寺院部分建筑遭日军轰炸,素斋堂停办;1949 年后,寺院一度作为仓库使用,1978 年启动修复,1983 年恢复宗教活动,1985 年素斋堂 “明教素苑” 重新对外开放。

当代复兴(1990 年至今):

1990 年代起,寺院陆续修复观音殿、点将台遗址展厅,2000 年启动 “明教禅素文化推广计划”,将素食与三国文化、巢湖食材结合;2010 年获评 “安徽省宗教场所素食示范单位”,2020 年推出 “三国素宴”,成为合肥文旅融合的特色名片。


文化内核:三国古台底蕴与禅宗禅素

明教寺以 “临济宗禅修” 为核心,传承 “顿悟修行” 传统,同时因 “教弩台” 三国遗迹,形成独特的文化内核:

三国与禅的共生:素食文化天然融入三国元素,如菜品命名结合 “点将台”“教弩” 等历史符号,传递 “简朴、忠义” 的三国精神;

江淮风味融合:依托合肥 “巢湖之滨” 的地理优势,素食优先选用巢湖水生食材(莲藕、菱角、茭白)与江淮山地物产(六安笋干、长丰青菜),形成 “鲜、咸、香” 的江淮风味,区别于江南寺院的 “清淡雅致”;

城市禅意空间:作为合肥老城核心的寺院,素食兼具 “寺院斋食的清净” 与 “城市餐饮的便捷”,成为市民与游客体验 “古台禅素” 的重要场所。


明教寺素食的发展脉络:从三国古台斋食到江淮禅素代表

古代(唐代 — 清代):江淮食材与禅素奠基

明教寺素食自唐代起便以 “净素” 为原则(规避小五荤,无荤油、动物成分),依托江淮物产形成特色,核心发展特征可概括为三点:

日常斋食的 “江淮化”:

唐代至宋代,素食食材多取自巢湖及江淮山地 —— 春季采六安春笋、合肥马兰头,夏季用巢湖莲藕、菱角,秋季收舒城香菇、长丰番薯,冬季挖金寨冬笋、晒合肥萝卜干,形成 “四季江淮素味” 菜单。如明代《明教寺志》记载 “僧众日常斋食,以菱藕粥、笋干豆腐为主,巢湖水煮之,味尤鲜”;冬季的 “冬笋素面”(汤底用香菇、笋干熬制,面条为合肥手工挂面),是当时僧众御寒的常见主食,也为往来客商提供热食。

供佛素膳的 “仪式化”:

在佛诞(四月初八)、观音诞(二月十九)等节日,寺院会制作 “供佛素点”,形制与三国文化结合 —— 如 “点将台素饼”(糯米粉制成方形,印 “将” 字,象征教弩台)、“明教素粽”(用庐江糯米、豆沙制成,三角状象征三国旌旗),供佛后分予信众,称 “古台福食”。清代《合肥竹枝词》提及 “明教寺里佛诞日,素饼分来忆点将”,可见当时供佛素膳已具三国文化特色。

文人与客商素宴的 “市井化”:

宋代至明清,合肥作为江淮重镇,文人(如宋代包拯、清代李鸿章)与客商常到访明教寺,寺院推出 “古台素宴”,兼顾 “禅意” 与 “市井风味”:

菜品如 “巢湖莲藕羹”(新鲜莲藕与豆腐丝同煮,用巢湖水熬汤)、“六安笋干素烧鹅”(笋干包裹豆腐皮熏制,带山林清香);

用餐地点选在教弩台西侧,可俯瞰合肥老城,搭配寺院自酿的 “明教禅茶”(用合肥本地绿茶冲泡),清代《庐州府志》记载 “明教寺素宴,味在江淮,意在古台”,可见当时素宴已具 “历史与饮食” 融合的意境。


近现代(1900-2000 年):传承中的复苏与规范

这一时期明教寺素食因战争与社会变迁,经历 “停滞 — 复苏”,核心节点清晰:

民国时期的坚守(1912-1949 年):

1930 年代,寺院虽受战乱影响,但素斋堂仍小规模运营,以 “平价素面”“素包” 为主,食材多由合肥居士捐赠(如长丰农户送的青菜、巢湖渔民送的莲藕),当时《合肥日报》曾报道 “明教寺素面,巢湖水煮,笋干浇头,客商争相品尝”,成为淮河路商圈的 “特色小吃”。

当代复苏(1980-2000 年):

1982 年寺院恢复后,素斋堂仅供应简单素面与素包;1990 年邀请合肥老字号素食馆 “功德林”(1928 年创立,合肥分店)的老师傅驻寺指导,恢复 “巢湖莲藕羹”“六安笋干素烧鹅”“合肥素辣糊汤”(用海带、豆腐丝模拟)等传统菜品,并制定 “明教禅素” 标准:

素面汤底需用巢湖水、香菇、笋干熬制 4 小时;

素辣糊汤需用合肥本地红薯粉勾芡,加海带、豆腐丝、花生,确保江淮风味;

1998 年 “明教素辣糊汤” 入选 “合肥名点”,日均销量超 150 碗。


当代(2000 年至今):文旅融合下的创新升级

2000 年后,随着合肥文旅产业发展,明教寺素食从 “寺院斋食” 升级为 “江淮禅素文化载体”,在保留 “净素、江淮味” 核心的基础上,从食材、技法、文化三个维度创新,成为合肥素食的 “地域代表”。


当代明教寺素食的创新实践:禅意与三国江淮风情的共生

食材创新:巢湖在地化与有机理念结合

明教寺素食的核心创新,是将 “巢湖水生食材” 与 “江淮山地物产” 深度融合,同时融入有机理念,形成 “禅素 + 江淮味” 的独特体系:

巢湖水生食材的深度开发:

依托巢湖及周边水域,素食优先选用本地特色水生食材:

巢湖莲藕:夏季采挖,用于制作 “莲藕羹”“莲藕炒素肉丝”(素肉丝用大豆蛋白制作),莲藕清甜,解腻开胃;

巢湖菱角:秋季采摘,用于 “菱角炒青椒”“菱角粥”,菱角粉糯,带湖水清香;

巢湖茭白:春季上市,用于 “清炒茭白”“茭白素鸡煲”,茭白脆嫩,符合江淮 “鲜” 的口味。

江淮山地有机食材的引入:

2016 年,寺院与合肥长丰 “沛河有机农场”(距寺院 30 公里)、六安 “天堂寨生态农庄” 建立合作,直采无农药、无化肥的蔬菜(马兰头、荠菜)、豆制品(合肥手工豆腐、素鸡);2018 年在寺院后院开辟 “禅菜圃”(约 150 平方米),种植薄荷、罗勒等香草,用于素膳调味,食材采摘后用巢湖水清洗,确保 “湖鲜 + 山鲜” 的纯净口感,2022 年获 “合肥市有机素食示范单位” 称号。

合肥非遗食材的融入:

引入合肥非遗食材 “庐江糯米”(省级非遗,庐江大米种植技艺)、“合肥红薯粉”(市级非遗),用于制作 “点将台素饼”(庐江糯米 + 豆沙)、“素辣糊汤”(合肥红薯粉 + 海带 + 豆腐丝),既保留地域饮食记忆,又符合 “净素” 标准,其中 “素辣糊汤” 成为景区游客必尝菜品,日均销量超 100 碗。


技法创新:传统禅素与江淮小吃的融合

明教寺素食在技法上坚守 “净素” 底线,同时融入合肥传统烹饪技法(如熬、卤、炒),改良江淮特色小吃为素食,突出 “巢湖鲜、合肥味”:

江淮非遗小吃的素化改良:

素辣糊汤:合肥经典小吃 “辣糊汤” 的素版,用合肥红薯粉勾芡,加入海带丝、豆腐丝、花生、香菇丝,用少量胡椒粉调味(微辣),热汤暖胃,每份 15 元,日均销量超 100 碗,是秋冬季节的热门选择;

素锅贴:合肥传统锅贴的素版,面皮包裹韭菜、香菇丝、豆腐干,平底锅煎制,外皮酥脆,内馅鲜香,每份 20 元(6 个),是淮河路商圈游客的 “街头禅素” 选择;

素卤味:用巢湖莲藕、豆腐干、素鸡,加入八角、桂皮、酱油卤制 2 小时,口感咸香,可冷食或热食,每份 35 元,是 “三国素宴” 的开胃菜。

健康烹饪的推广:

减少油炸、重油做法,以熬、蒸、清炒为主 —— 如 “素炸响铃” 改为 “泉水蒸响铃”(豆腐皮包裹笋丝蒸制),减少油脂摄入;“素排骨”(用莲藕模拟)采用清蒸而非红烧,保留莲藕绵密口感;新增 “巢湖时蔬沙拉”(用巢湖莲藕、菱角、黄瓜制作,橄榄油、醋汁调味),清爽解腻,适合夏季食用。


文化创新:三国古台与禅意的渗透

明教寺素食的创新,最鲜明的特点是 “三国文化赋能”—— 将 “教弩台历史、曹操点将、江淮风情” 融入每一个环节,让饮食成为 “体验历史与禅意” 的载体:

“三国素宴” 的场景营造:

推出 “明教三国素宴”,仅在三国文化节(每年 5 月,合肥举办)与节假日供应,需提前 3 天预约,包含 6 道菜品 + 1 道茶点 + 1 杯禅茶,用餐流程充满三国禅意:

入席前在教弩台遗址展厅参观,僧人讲解 “教弩台与三国文化”;

用餐时播放轻柔的合肥庐剧(传统曲艺),桌面摆放三国人物小摆件(如曹操、包拯);

菜品依次为 “巢湖莲藕羹”“素辣糊汤”“六安笋干素烧鹅”“素卤味”“清炒茭白”“点将台素饼”,每道菜品旁附小卡片,介绍与三国或明教寺的关联(如 “点将台素饼” 象征曹操点将);

茶点搭配 “明教禅茶”,用合肥本地绿茶冲泡,僧人讲解 “禅茶一味” 与 “三国简朴精神”,人均 128 元,2024 年三国文化节期间预约率达 90%。

三国文化的菜品表达:

围绕 “教弩台”“曹操点将” 设计菜品:

“点将台素面”:取名自教弩台历史,汤底用巢湖水、香菇、笋干熬制,面条为合肥手工挂面,摆成 “台” 字形状,仅加少量盐与葱花,象征 “古台本味”,每日限量 30 碗,供游客缅怀三国历史;

“忠义素包”:馅料为韭菜、香菇丝、豆腐干,无过多调味,象征 “三国忠义”,每周一免费向合肥中小学教师发放(需提前预约),传递 “尊师重道” 理念,2023 年发放超 3000 个。

文创化延伸:让禅素走出寺院:

推出 “明教素礼” 系列文创产品:

“巢湖素辣糊汤礼盒”:真空包装的素辣糊汤料包(红薯粉、海带丝、豆腐丝),搭配食用说明书,包装印有教弩台、三国人物,2023 年销量突破 1.5 万份;

“明教禅素食谱”:收录 18 道明教寺素食的家常做法(如素辣糊汤、莲藕羹),搭配教弩台风景图片与三国诗句,成为游客热门伴手礼;

“点将台素饼”:糯米粉制成方形,内馅为豆沙,包装印有 “明教禅寺” 与 “教弩台” 字样,2024 年线上销量占比达 35%。


服务创新:景区游客与城市居民兼顾

明教寺素斋堂 “明教素苑” 针对合肥老城游客与本地居民,提供多元服务,兼顾 “文旅体验” 与 “便民利民”:

游客与居民双服务体系:

针对景区游客:提供 “古台简餐”(素辣糊汤 + 素锅贴 + 素饼),人均 35 元,用餐区靠窗座位可欣赏教弩台与淮河路步行街;设置 “素食文化展柜”,展示明教寺素食历史、巢湖食材标本,游客可免费参观;提供 “素食外带服务”,素辣糊汤、素饼可真空包装,方便游客携带;

针对本地居民:推出 “会员制”,会员可享受 “素面 8 折”“生日送素蛋糕” 等权益,2023 年会员数超 600 人,以庐阳、蜀山的老人与素食爱好者为主;每月初一、十五向周边社区(如逍遥津社区)独居老人送 “素餐礼包”(含素面、素辣糊汤料包),2023 年累计送素超 2000 份。

透明化与互动性服务:

素斋堂设置开放式厨房,游客可看到素辣糊汤熬制、素面汤底制作的全过程,厨师统一穿着印有 “明教禅寺” 的服饰,操作规范;每月举办 1 次 “江淮素小吃制作课”,由素斋堂主厨教学制作 “素辣糊汤”“素锅贴”,游客可亲手参与,课后带走自己制作的素食,2023 年烹饪课接待游客超 800 人次,其中亲子家庭占比 55%。


明教寺素食的经典菜品与体验指南

必尝经典菜品解析

明教素辣糊汤:招牌菜品,合肥小吃的素化改良,用合肥红薯粉勾芡,加入海带丝、豆腐丝、花生、香菇丝,微辣暖胃,每份 15 元,日均销量超 100 碗,游客点单率达 90%,秋冬季节食用最佳;

巢湖莲藕羹:夏季限定,新鲜巢湖莲藕去壳后切碎,与豆腐丝、香菇丝用巢湖水同煮,加少量盐调味,口感滑嫩,清甜解腻,每份 28 元,每日限量 40 份;

六安笋干素烧鹅:传统菜品,六安笋干泡发后切碎,与香菇丝混合,包裹合肥手工豆腐皮,卤制 2 小时后熏制,外皮金黄,内馅咸香,每份 42 元,是 “三国素宴” 的必选菜;

点将台素饼:三国文化特色菜品,庐江糯米粉制成方形,印 “将” 字,内馅为豆沙,蒸制 20 分钟,口感软糯,甜度适中,每份 12 元(3 个),是游客伴手礼的热门选择。


实用体验建议

最佳品尝时段:春季(3-4 月)可尝六安春笋、马兰头菜品,夏季(6-8 月)莲藕羹、清炒茭白最佳,秋季(9-10 月)可体验 “三国素宴”,冬季(12-2 月)素辣糊汤、素卤味暖身;每月初一、十五的 “供佛素膳”、腊八节的腊八粥(农历十二月初八),是体验禅素文化的最佳时机;

点餐搭配指南:单人推荐 “素辣糊汤 + 素锅贴”,简餐且能体验合肥风味;双人同行可点 “莲藕羹 + 素烧鹅 + 素饼”,搭配明教禅茶,感受江淮禅素;家庭聚餐或游客多人同行,建议预约 “三国素宴”,兼顾老人与儿童口味,了解三国文化;

文化联动体验:品尝素食后可游览明教寺核心景点 —— 教弩台遗址(观曹操点将台夯土、清代碑刻)、大雄宝殿(看康熙御题 “庐州第一寺” 匾额)、观音殿;步行 800 米可达逍遥津公园(三国张辽威震逍遥津遗址),1 公里内有淮河路步行街(购物餐饮),可联动形成 “三国文化 + 禅素” 一日游路线;交通方面,合肥市内可乘地铁 1 号线至 “大东门站”,步行 5 分钟至明教寺,或乘公交 1 路、3 路至 “逍遥津站”,步行 3 分钟可达。


结语:素味里的三国禅心与江淮风情

明教寺素食的发展,是 “临济宗禅意” 与 “三国江淮文化” 的完美融合 —— 从唐代的菱藕粥,到宋代的古台素宴,再到当代的素辣糊汤、三国素宴,它始终坚守 “净素” 底线,却从未脱离合肥 “三国故地、巢湖之滨” 的地域特色,用巢湖的莲藕、六安的笋干、合肥的小吃,诠释着 “禅素” 的在地表达。

如今,一碗素辣糊汤、一盅莲藕羹,不仅是果腹之物,更承载着明教寺的千年禅心与合肥的三国烟火气 —— 当食客在 “明教素苑” 内品尝着红薯粉的绵密、莲藕的清甜,看着教弩台的古夯土,听着庐剧的悠扬,尝到的不仅是素食的美味,更是 “尊重历史、感恩自然” 的佛教智慧,以及 “江淮饮食” 的鲜醇与质朴。这种在传承中坚守地域特色、在创新中不失禅意本真的生命力,正是明教寺素食历经千年仍焕发光彩的根本原因。